中年“预”失业,该何去何从?

来源:ZAKER财经 时间:2023-08-22 12:13:3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2008 年,日本上映了一部电影叫做《东京奏鸣曲》,影片讲述了东京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的生活,这个家庭里此起彼伏的生活风波、成员之间的挣扎纠葛,被认为是反映了当时无数日本人在世界经济格局转换、金融危机、中东战争等动荡局势下的普遍生存境遇。

我对影片里有一个桥段一直记忆犹新,就是男主角在中年失业后,为了不让妻子起疑心,他每天都会假装按时去上下班。


(资料图片)

时隔 15 年,国内社交媒体上开始大肆讨论起失业的中年人悄悄涌进星巴克和图书馆假装上班的话题,隔壁国的电影情节也就此照进了我们的现实。

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失业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这几年,网上多得是诉说失业后无药可解的就业苦,成功学叙事也越来越令人反感。就拿我身边在私企工作的朋友们来说,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执行层,从上到下大家都没什么安全感,下面的人担心被裁员,上面的人担心业务线甚至公司说不定都直接没了,什么跳槽加薪,稳定才是大于一切。

但职场的稳定性,或许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你有了更好的选择,就会跳槽;而公司有了更好的选择,你就会被裁掉。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明白职场不会是任何人的避风港,只要身在职场,失业就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我本身就是个资深打工人,离真实的一线职场很近,最近这段时间,也目睹了不少工作了很多年的老朋友被裁员打得措手不及,生活失序、精神茫然。

回想起来,此前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工作经历,大多都是指向如何取得成功,但鲜少有人教过我们,如何体面地应对工作上的失败。

但在当前的这个大环境中," 失败 " 离我们又是如此之近。如果说对于已失业的人来说大势已定,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都很具体;那么对于那些在职场中即将失业的 " 准失业人 " 而言,头上则像是始终悬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这种未知和不确定性,让我想起了美国风险管理理论学者塔勒布写的一本经济学著作《反脆弱》中,提到的 " 反脆弱 " 这个概念——脆弱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性而承受损失,反脆弱则是让自己避免这些损失,甚至因此获利。

对于绝大多数的 " 预 " 失业人来讲,也不会奢求在外部环境的混乱与不确定性中去获利,但我们还是希望可以试图去寻找一些办法,让自己在这种未知中尽可能地体面和减少损失。

放平心态,争取时间

比起裁员拿赔偿走人,留下来的 " 预失业人 " 的确不见得能够过得更好,因为工作多半只会更卷、更熬人,还有可能熬到最后连赔偿都拿不到。

但只要工资、社保还有保障,就尽量放平心态,苟到最后,为自己再争取一点准备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首先要考虑一些实质性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一旦失业了,社保问题怎么解决?失业金是怎么一回事?下一份工作的方向是什么?我的优势是啥?如何才能发挥出来?有没有一些人脉和朋友可以重新捡起来?这些准备做得越早越好,临时抱佛脚效率高,但出错率也高。

其次要做好 " 或许明天就得走人 " 的心理预期,而不是当消息来临时觉得不可思议、五雷轰顶。

打工本来就只是职业的过渡,别总想着把它当成终极的归宿。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给自己加内心戏上,去纠结公司会不会开掉我、领导是不是器重我、同事有没有孤立我……这样的自我对话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反倒容易让人陷入一种自我精神内耗中。提前给自己心理打好预防针:我只需要做好当下的工作,积累个人能力,公司与我只是雇佣关系,他有权利随时开掉我。

如果你不想失去这份工作,那么就别在工作上摸鱼。一份工作做了 5 年以上,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你是适合做这份工作的,去琢磨一下这个岗位还有哪些附加技能可以成为加分项。

比如我们部门是做市场传播的,以前的工作方式就是出框架和方向,供应商来做实质性内容填充,现在没预算了,就得自己写文案、录视频和剪辑,刚开始大家都有点不适应,像剪辑这样的技能就只能现学,但慢慢地就越做越熟练。

这些看起来是吃亏,因为每个人确实都做了更多的工作,但等到有一天需要重新去找工作的时候,这些或许就派上用场了。你就可以直接拿着这些作品跟面试官说," 你看,这个项目从规划到落地,都是我做的。" 对于面试官而言,这可比空谈市场大方向和想法直观多了。

未来十年,靠谱的企业没有一个还会相信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大家都会很务实。

正如巴菲特在 2022 年的股东大会上说过的那样:" 你的能力、才能是不会受到通胀压力的,不会受到通胀影响的,你的钱也许会,你的才能不会。"

副业探索,找到优势

英国作家伊恩 · 汤姆森在《普里莫 · 莱维传》里这样描述普里莫 · 莱维,他原本是个化学家,只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使他转变成了一个作家,然而直到 40 多岁,他仍然不得不深陷在职业发展既定的刻板车辙里,全职写作是有风险的:"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同时做好两份工作(化学与写作):但在 45 岁时要抛弃其中之一不是没有风险的。"

所以,在一个不那么欣欣向荣的时代里," 做活两眼 " 都是个应对风险的好方法。

有年龄优势的年轻人,可以趁着记忆力尚可的时候去卷一卷编制 ,或者说继续去读个研究生提升一下自己。

但对于已经很难看进去书的中年人来说,可以像普里莫 · 莱维那样去挖掘一下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要陷入《围城》里方鸿渐在欧洲留学的那几年的状态:" 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

就拿和我一起工作的小朋友们来说,我发现他们普遍对谈恋爱都没啥兴趣,所以非工作的时间基本都是自己的。于是我就鼓励他们在下班后坚持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和能发挥长处(不是出卖时间)的事情,而不要把时间全部用来看小说和刷短视频。

这样一来可以减少自我精神内耗,没时间去想东想西,能保持一个好的工作状态;二来这种积累说不定哪天突然就会给你一个回报。

如果能从中得到物质上的回报,那说明你还真有点这方面的天赋,但前期别把赚钱当做目标,不抱太强的功利心往往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得出色,不要忽略一件事情为你带来的情绪价值。

坦白来说,我不太愿意去跟还在谋生的人去谈梦想、谈认知、谈突破,但我觉得普通人得给自己一点保持成长的信念,因为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继续前行的勇气。

锻炼身体,开源节流

被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挫伤过的那代美国人,在金钱观方面,内心都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作家比尔 · 布莱森在谈及他的父母是这样说的," 只要可能,他们不会扔掉任何东西 ",他父亲终其一生都缺乏安全感:" 任何涉及资金支出的事情,都会让他露出逃犯刚听到远处警犬声时的焦虑不安。"

足够多的存款,能够在任何萧条时期给人带来安全感。而超前消费,是一切财务悲剧的开端。

很多有了一定财富积累的中年人,虽然嘴上承认自己是搭上了时代的快车,但从心里还是觉得这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得到的。

这往往会让一个人高估自己的赚钱能力,不懂得开源节流的重要性。

对于中年人而言,如果在失业的同时没有什么积蓄,还面临着贷款,那就是 "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

所以从当下开始,有能力的就去找更多赚钱的渠道;没能力的就节约点过日子,坚持量入为出的消费态度。

另外,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这是最宝贵的财富。有钱人拿钱换命,全身上下换哪个零件不得十几万、几十万啊。

很多人一听到这,立马就想办张健身卡。其实大可不必,你能坚持每天晚上围着小区跑几圈就够了。

我记得我母亲有一回说我,天天上下班通勤那么远,工作压力又那么大,还跑啥健身房啊,好好吃顿饭、好好睡一觉,就是最好的身体保养。

我觉得这话也不是全无道理,熬夜、抽烟、酗酒、精神紧张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带来的身体伤害,是你去多少次健身房都弥补不回来的。

经营家庭,患难与共

在一个功绩主义的社会里,能够治愈一个人的就是家庭的爱与理解。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叫做《0.5 的男人》的日剧,0.5 指的是啥呢?就是在一个 "2.5 世代的住宅 " 里,生活着 1 个父母世代 +1 个子女世代 +0.5 单身亲人,剧中 40 岁的社恐雅治,就是那个住在阁楼里的 0.5 的男人。

他长期失业、靠父母养着,虽然在游戏世界是令人崇拜的存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存在感的,被姐姐说 " 有空就帮忙做家事 "、想跟侄女亲近也被嫌弃 " 恶心 "。

但整部剧的剧情却异常的轻松,40 岁的雅治看起来就像个被保护得很好的花朵。他的父母没有强制矫正他,甚至有点 " 溺爱 " 的温柔。

他姐姐是个职场女强人,有一回跟母亲抱怨雅治这么多年不上班,他的妈妈是这么说的:

" 雅治是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他也在努力的。"

" 努力什么?"

" 努力……活着。"

这句话莫名地让人泪奔,你能说努力活着不算一种努力吗?

他的父母给了他无尽的包容,今天能在白天走出家门,明天能跟外人说一句话,后天遇到挫折又躲回房间里,没关系,已经很厉害了;愿意跟一家人一起坐在一张餐桌上吃饭,都忍不住感动落泪……因为这些对雅治而言,已经是需要很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了,而他的父母充分理解了这点。

其实他曾经也是个总加班、压力大、精益求精的打工人。只不过某一天,在某一个点,心里某一根弦断了,于是变成了家里蹲。

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想要重新走出去,靠社会既定的升级打怪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躺平有时候就是一种对抗,对抗社会的规则、对抗内卷,而爱可以消融一部分内心因对抗而起的愤怒。

这个剧的结尾,雅治和她的爸爸去另一个城市买酒,开车来回四个小时,结果还没进门就失手打碎了,父子俩哈哈大笑。在买酒的路上,他父亲对他说:" 而且你要是搬走了,大家都会很寂寞的。"

最后两个人沉默了很久之后,雅治说了一句:" 这么多年谢谢你 "。

这个 0.5 男人最终能够走出那个昏暗的小阁楼,就是靠着家庭的爱与理解。

所以,拥有一个结实的情感关系,是一个人在逆境中最大的兜底。

去找到这种患难与共的关系,可能是亲情、可能是爱情、也有可能是友情,在当下就用心经营,把它当成是一种情感储蓄,在不用的时候存进去,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取出来。

尾声

在前几天,雷军的 2023 年度演讲之前,他跟《人物》聊了一些自己过去 30 多年的关键性成长和心得感悟,雷军说:" 努力不是万能的,所以千万别钻牛角尖。"

人到中年,深以为然。我们都只是时代里的一粒沙,不该抛开宏观社会背景,只谈微观个体努力。

中年危机也许就会以 " 失业 " 这粒沙的形式落到我们的肩上,所以要提前调整好预期和储备,为未来多争取到一点缓冲。不要轻易地就换行离开牌桌,尤其是互联网这个行业,每一局发牌都是很快的,只要你在牌桌上,那你就有重新摸牌的机会。

奥尼尔在《天边外》里说过:" 他们都演绎着普通人一生的梦想与道路,追寻—得到—失去,继而重新燃起梦幻的希望之光。"

所以,这条从幻灭到新生的路,大概每一代人都会重复。

对于 " 预 " 失业的中年人来说,幸运的是你还有时间来准备危机应对方案,能够做到谋定而后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hzd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邮箱 : 435 226 40@qq.com